班门弄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3章 易汉服,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拓跋宏有了两位汉服专家做参谋,很快就形成了推动易服的具体思路。

本来这些事,皇帝完全可以下令给几个臣子,让他们去办,不必亲力亲为。

但这是鲜卑族向汉族习惯转变的大事,关系到每个鲜卑人。

拓跋宏觉得这事太过敏感,复杂性、艰难度不亚于迁都,稍有不慎很容易加剧民族矛盾。

他必须抓在手里,不能失控。

拓跋宏之所以如此重视此事,也与皇祖母对他总结崔浩案子的教训有关。

皇祖母曾对他说:崔浩案件发生,其实朝廷和崔家都损失惨重。

在那件案子中,崔浩家族和三个姻亲家族固然遭受灭顶之灾,而魏国国家也付出了极大代价:鲜卑族与汉族和平相处、逐渐融合的节奏由此断路;国内多地爆发起义,内耗严重且持久。

崔浩家族被诛,表面上看,是崔浩编纂国史时,对拓跋先祖不敬。

而实际上,国史记录的拓跋先祖的“丑事”,都是事实,并非崔浩杜撰。

即便崔浩未请示皇帝,擅自刻史于碑、公之于世,但因皇帝拓跋焘亲批过“务从实录”,皇帝若想宽宥崔浩,也是说得过去的。

何况,销毁那些石碑和史书,将史书删改后重印,也不是难事。

已经公开过的书籍、石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以当时的统治手段,很容易抹除。

崔浩之所以必死,真实根源是他主导的汉化改革失控。

要理清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游牧民族开始进入中原,是在西晋末年。

那时晋国持久内乱,造成对北防线空虚至极。

游牧民族骑兵杀进长城以南后,感到了汉人反抗力极其羸弱。

这些游牧民族,刚进入长城后,并没有世代久居于此的打算,他们根本没有定居这种概念。

他们更没有建国方略。

所以开始时,他们只要土地,不要人口。所过之处,不留活口,放任湿润肥沃的耕地长草,用来放牧。

后来,他们发现,汉人竟然根本没有赶走外来者的力量了。

于是,游牧各族决定各据一方,鸠占鹊巢,就地安营扎寨,形成本族的统治区域。

然后向南步步蚕食、攻城掠地,仿照汉人建立国家。

从那时起,游牧各族才改变屠光汉人的传统做法,留下当地人,打算奴役、统治他们。

鲜卑族领袖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思考本族与汉族如何相处的问题。

鲜卑贵族中的睿智者,经过与汉人打交道后深知:鲜卑族要想形成对中原长久统治,则必须将当地汉人鲜卑化,或者鲜卑族人自我汉化。

二者必选其一。

若任由鲜卑族与汉族华夷分明、阵营对立,汉人、鲜卑人的小规模摩擦,迟早会转变成猛烈对抗。

到那时,鲜卑人如果有能力镇压住局面,必定也得大肆屠戮汉人,损害国力。

而如果鲜卑人镇压不住,那就更糟,自身会被汉人屠杀大半、赶回草原。

只有民族融合,鲜卑族统治才可能长久。

这是鲜卑皇室唯一出路。

然而,汉人的人口基数、文明底蕴,实在是超过鲜卑人太多太多。

加上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先进太多。

鲜卑人同化统治下的汉人,无异于开历史倒车,也不现实。

鲜卑皇族拓跋氏高层几乎都看清了:即便鲜卑人不情愿,为了国家权力延续,鲜卑族人汉化是最佳选择。

从明元帝拓跋嗣开始,朝廷就开始讨论、布局这个思路。

只是碍于当时鲜卑族人的整体心态还难以接受汉化,所以高层的决策,声势不能太猛,步子不能太大。

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皇族政权稳固了,国力也强盛了,推进汉化的条件也成熟了许多。

拓跋焘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无比信任的司徒崔浩,让后者大胆尝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勇敢向前冲

雪之松

有家寿衣店

饭小艾

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洛水秋风

白客小姐和BUG先生的日常

龙月Y

八零假千金,开局就被大佬赖上了

玖悦

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孙

借箭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