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峰的古尊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7章 生态葬法回归,修仙淫交(高H),天狼峰的古尊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棵树得歪着种。”
巴雅尔攥着铁锹的手顿在半空,转头看见穿冲锋衣的男人正蹲在新刨的土坑边,手指戳着坑底的冻土层。那人袖口沾着草屑,脖颈间挂着的卫星定位仪在阳光下晃出银亮的光斑——是乌兰巴托大学的生态学家,上个月刚用无人机测绘完这片草原的腐殖质分布。
“老辈人下葬时,会让马头琴弓毛缠住树苗根须。”男人用登山杖画出弧线,“现在得模拟这种缠绕结构,让根系跟遗体分解的腐殖质形成生物链。”他说话时,远处三只草原雕突然俯冲而下,翅膀带起的风掀动巴雅尔父亲遗体上的白色毡子。
坟冢下的生态密码
毡子下的遗体用野生艾草包裹着,这是“自然葬”仪式的第七道工序。巴雅尔数着父亲胸口摆放的卵石——七块,对应着《蒙古秘史》里“七天归土”的记载。生态学家突然蹲下,用镊子夹起卵石缝隙里的草籽:“去年试点区的检测显示,这种艾草根系能固定住92%的骨灰磷元素。”他的平板电脑亮着数据图谱,曲线峰值正对应着三只雕隼盘旋的高度。
最震撼的是石台下的构造。当巴雅尔掀开毡子一角时,看见遗体下方铺着可降解的羊绒网,网眼间塞满了磨碎的驼骨粉。“13世纪贵族下葬会放陪葬品,”生态学家用探针戳了戳骨粉,“我们用这个替代,既能加速分解,又能给土壤补磷。”远处传来马蹄声,他突然抬头:“你听,这频率和无人机监测到的草原鼠活动周期吻合。”
数字坟冢与古老遗训
乌兰巴托公墓的白桦林在黄昏里泛着金光。穿校服的女孩正用手机扫描树身上的二维码,屏幕上跳出的不是逝者生平,而是土壤酸碱度的实时监测数据。“我爷爷的骨灰罐埋在那棵树下,”她指着挂着蓝色哈达的树苗,“上周App提醒我,腐殖质含量达标了,可以来系新哈达。”
殡葬协会的老会长蹲在墓碑残骸堆前,手里攥着块碎瓷片——那是从迁坟时挖出来的,釉面上还留着“永葆千秋”的刻字。“成吉思汗下葬时,万马踏平坟冢撒驼奶,”他用瓷片划着地面,“现在我们用生物降解罐,原理一样。”不远处,生态学家正调试太阳能驱虫器,设备发出的声波频率,与牧民传唱的《葬马歌》五度音程完全一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