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金蟒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章 尝试,深渊血裔,赤金蟒蛇,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走卒七日:喧嚣中的疏离
在老李家水席,韩斌换上粗布短褂,成了跑堂“小韩”。洗髓境的体力让他健步如飞,沉重的托盘轻若无物,一人能顶三人活,看得掌柜啧啧称奇。他穿梭于油烟蒸腾的厨房与喧闹嘈杂的堂食之间,传菜、撤盘、应付催促。儒家“仁”念让他对老弱食客多一分耐心;墨家“节用”使他珍惜粮食,收拾碗碟格外仔细;阴阳的“衡”让他于忙乱中保持一丝冷静,少有差错。
然而,“玉耳”捕捉的食客抱怨、后厨算计、市侩嘴脸,混合着油腻气味,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他精神三阶的敏锐感知。体内三家力量虽运转流畅,却如隔岸观火,难以与这纯粹出卖劳力的“走卒”身份产生深层次共鸣。他像一台高效的机器,心却游离于烟火之外。七日后,他感到的并非“顺心”,而是精神上的疲惫与一种深刻的“不在此间”的疏离。结算了微薄的工钱,他平静告别。
升秤三日:毫厘间的冰冷
凭着“络绎友”的身份卡,韩斌轻易在洛邑老城最大的“万斛粮行”谋得“掌秤人”(升秤)一职。一杆硕大的老秤,一方黝黑的秤砣,便是他的天地。儒家“信”字当头,他力求毫厘不差;墨家“法仪”精神,让他严格遵循度量标准;阴阳流转之念,助他感知谷物干湿、分量虚实,手法精准得令老掌柜都侧目。
三日间,他枯坐粮行门口,面无表情地称量着金黄的粟米、雪白的面粉。看着农人因斤两不足的叹息,粮商锱铢必较的嘴脸,银钱过手的叮当声冰冷刺耳。每一笔交易都在算计,每一粒粮食都成了冰冷的数字。体内力量虽能助他精准,却无法赋予这纯粹衡量、见证得失的“升秤”路径以温度。他感到一种被工具化的冰冷,与体内那渴望“兼济”或“守护”的儒墨之意格格不入。第三日傍晚,他默默放下秤杆,对掌柜一揖,转身没入夕阳。
衙差两周:律法与仁心的撕裂
凭借洗髓境的体魄和沉稳气质,韩斌在洛邑府衙谋得一个临时衙差(捕快)的职位。皂衣铁尺,巡街缉盗。儒家“义”字催他维护秩序;墨家“尚同”让他认同法度威严;阴阳的“察”使他洞察蛛丝马迹,身手不凡,很快得了班头青睐。
然而,现实的冰冷远超预期。他奉命驱赶占道经营的老妇,对方哭诉家贫,儒家“仁”心刺痛;他目睹胥吏对交不起“例钱”的小贩拳打脚踢,墨家“非攻”之念在体内激荡翻涌;他亲手抓捕一个为母治病偷窃药材的少年,少年眼中绝望让他执法的手都在颤抖。阴阳的“衡”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律法的刚硬与人情的柔软在他心中激烈碰撞。
一次奉命围剿城郊一个被指控“聚众为匪”的流民窝点。韩斌凭借“玉耳”和精神力,提前“听”到窝棚里只有病弱的老人、饥饿的孩童和几个为求一口饭而聚拢的苦力,并无真正匪类。他试图向班头进言,却被斥为“妇人之仁”。行动中,他虽极力克制,混乱中仍有老弱受伤哭嚎。看着官兵如狼似虎,看着流民眼中的恐惧与恨意,韩斌体内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如同被撕裂!这身皂衣带来的不是秩序与守护,而是成为冰冷暴力机器一部分的痛苦!
两周期满,班头想留他。韩斌默默脱下皂衣,递还腰牌,眼神疲惫而坚定:“大人,此路…不通我心。”他转身离开府衙,背影决绝。衙差之路,让他深刻体会了律法与人心的鸿沟,也让他体内那三家追求秩序与守护的力量,在现实的泥潭中感到了窒息般的“不顺”。路径的寻觅,依旧漫长。
时妖三日:迷雾中的虚妄
告别衙差皂衣,韩斌的目光投向“下九流”的最后一项——时妖(江湖术士)。他在洛邑老城最鱼龙混杂的“鬼市”角落,支起一个简陋的卦摊,布幡上书“铁口直断”。凭借精神三阶的敏锐感知(“玉耳”和阴阳家对气机的本能感应),他确实能模糊捕捉到来人情绪的波动、身体的隐疾或近期遭遇的强烈事件印记。
他学着江湖口吻,说些模棱两可的“父在母先亡”、“贵人将临”之类套话。偶尔蒙中一二,便引得无知者惊呼,奉上铜钱。儒家“诚”字如芒在背,让他对信口开河深感不适;墨家“非命”更是从根本上否定这种依赖虚妄指引的行为;唯有阴阳流转的推演之意,能让他勉强维持表面的“术算”。然而,这路径充斥着欺诈、迷信与对他人命运的轻率干预,与他对“秩序”与“真实”的追求背道而驰。三日下来,他感觉自己像个小丑,在迷雾中制造着更大的迷雾。收起幡子,他彻底告别了下九流,心中只有一片虚妄的尘埃。
书生\/举子:字海眩晕
转向“中九流”,韩斌首先锁定了看似最“正统”的书生与举子路径。他走进洛邑文风最盛的“集贤书局”,打算从苦读开始。然而,当他翻开那厚重泛黄、散发着陈年墨香的《四书集注》或《河洛星图》,密密麻麻的古奥文字、繁复艰深的义理、浩瀚如烟的典故,如同无数细小的针,瞬间刺入他的精神识海!
精神三阶的敏锐感知此刻成了巨大的负担!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重量和无数驳杂的信息碎片,疯狂涌入!儒家浩瀚的“理”、墨家严谨的“辨”、阴阳玄奥的“象”,在他脑中如同三股乱流冲撞激荡!别说理解,仅仅是“看”,就让他头晕目眩,胸闷欲呕,仿佛置身于一个高速旋转、信息爆炸的文字风暴中心!
“不行!”韩斌猛地合上书,脸色苍白,额头渗出冷汗。这纯粹依靠皓首穷经、钻研故纸堆的路径,与他那需要实践、需要行动来印证力量的驳杂根基,产生了本质性的排斥。他体内三家力量渴望的是在“行”中悟道,而非在“静”中枯坐。他果断放弃了书生举子之路,近乎逃离般离开了书局。
琴棋丹青:绝望的手残
不甘心的韩斌,将目光投向更具“艺”味的琴棋、丹青。他在老城寻了位教授古琴的老琴师,租下一架桐木琴。然而,他那洗髓境本应灵活无比的手指,在纤细的琴弦上却笨拙得像两根木棍!精神三阶的敏锐让他能清晰感知音律的微妙变化,甚至能“听”到琴弦振动的完美频率,但大脑与手指的协调却如同隔着天堑!弹出来的不是《高山流水》,是“杀鸡伐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