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南京勋贵的选择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2章 南京勋贵的选择,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魏国公府那宽敞而庄重的议事厅内,只见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来自南京的众多勋贵们以及从京师赶来的英国公张维贤、定国公徐希皋,可谓是济济一堂。今日,顾秉廉一反常态的举动,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令这些久经世故的勋贵们敏锐地嗅到了一丝非同寻常的气息。加上英国公张维贤和定国公徐希皋的现身说法。原本持有坚定立场准备在暗地里与皇帝较量一番的勋贵们的决心开始动摇。
虽然,这些人顶着贵族的头衔已有两百余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祖上遗留下来的御田早已历经十几代的分家,被瓜分得所剩无几。若是仅依靠这点微薄的祖产度日,又没有生意场上源源不断的收益作为家用的补充,更没有通过强取豪夺等手段从百姓手中夺取大量的田地,试问他们怎能养活得起那成百上千号的家族成员呢?
在这漫长的两百年岁月里,这些勋贵家族凭借着自身与天同寿般尊贵的身份和地位,肆无忌惮地插手全国范围内一切能够盈利的买卖行当。可以说,自国朝建立以来的整整两个世纪,他们一直过着逍遥自在、荣华富贵的生活,尽享世间的滋润与繁华。然而,如今却突然要求他们按照国朝的规定如数缴纳赋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着实令他们感到极度不适和难以接受。对征税一事表现出的强烈抗拒心理,丝毫不亚于那些同样富甲一方的士绅家族。
一直以来都互不相容、矛盾重重的文武阶级,竟然会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踏上联合之路,这恐怕是他们从前做梦也未曾想过的事情。然而事到如今,顾秉廉以内阁阁臣之尊亲自莅临江南,这一举动已然将皇帝和朝廷对征税一事的重视程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这位阁臣此次前来居然还带来了上万精锐士兵,其意义更是非同小可。加上还有全国勋贵之首的张维贤和徐希皋的到来,已经充分说明了,皇帝并没有放弃南京勋贵。
别看南京京营虽然号称拥有数万精锐,但实际上这些人平日里欺压鱼肉百姓倒是颇为在行。若真要让他们去排兵布阵、冲锋陷阵,嘿嘿,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毕竟这种事情早已经成为好几辈子之前的陈年旧事了,君不见几十年前倭寇横行江南之时,如若不是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几位名将率领着新练之军,就依靠南方的这些卫所军,再给他们一百年都未必能彻底铲除倭寇。更何况在座的各位勋贵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谁不清楚京营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可用之人呢?
再者说了,即便抛开兵力不谈,单就抵抗征税这件事儿而言,其实也就只有两种办法:要么采取较为温和的文明抗税方式;要么就得动用那些极其激进甚至暴力的极端手段来对抗税收政策。至于最终该如何抉择,就要看各方势力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了。
对于那些勋贵而言,最佳策略无疑是通过文明方式来抗拒交税。即便最终未能成功,至少他们的爵位以及性命依旧能够得以保全。
如果贸然选择采取极端手段应对此事,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历经两百多年传承下来的爵位毁于一旦,甚至还可能牵连整个家族中的上千口人命一同遭殃。相较于士绅阶层,勋贵们多少还是有些底气存在的。因此,表面上看他们显得颇为焦急,但实际上却也并非到了火烧眉毛的紧迫程度。
就在此时,灵璧侯汤国祚首先打破沉默,高声说道:“诸位,咱们当今这位圣上,竟然连士绅和勋贵都不肯放过。难道他就丝毫不担心江南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吗?要知道,现今国朝正值多事之秋,好不容易才在辽东稳住阵脚,可他居然如此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向了江南。他这么做究竟所图为何呢?”
这番话一出,顿时引起在场众多勋贵的共鸣,因为这确实也是困扰着他们许久、绞尽脑汁都难以想通的一个关键问题。此前皇帝筹建商会之时,身为其头号拥趸的诸多勋贵们,或多或少都曾捐献出一些钱财以表支持。毕竟嘛,若是老大手头缺钱,只要开个金口,无论数量多少,这帮跟着他混的小弟自然也都会慷慨解囊略表心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