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绞股蓝的药用价值、文化象征与植物混淆史,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本草实践到文化建构

一、药用价值的历史层积:从“救荒”到“滋补”的嬗变

(一)传统中医的功效认知演进

1. 明代以前:边缘性药用起步

绞股蓝在唐代《食疗本草》中首次以“绞股蓝”之名出现,记载“主安五脏,益气力”,但作为“野菜”收录,药用地位低微。宋代《图经本草》将其与“五叶莓”并列,仅提及“叶可生食,解烦热”,反映其早期“救荒本草”的实用定位。

2. 明清时期:功效体系化建构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突破前代认知,将绞股蓝归入“草部”,明确其“止咳喘,祛痰涎,补五劳七伤”的功效,并引用江淮民间经验“采叶作羹,去痰火”;

- 清代《草木便方》(1828年)进一步提出“绞股蓝蒸晒入药,功同人参而性更温”,首次建立与人参的功效类比,为其“南方人参”的文化定位奠定基础。

3. 现代药理研究的价值重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证实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结构与人参皂苷相似,具有调节免疫、降血脂等作用,其中七叶绞股蓝皂苷含量可达8.2%(人参皂苷含量约4%)。这一发现使绞股蓝从民间草药跃升为“名贵中药材”,1996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药用实践的地域分化

- 南方湿热地区:侧重“清热祛痰”,如湖南湘西用绞股蓝鲜品捣敷治疗疖肿,利用其苦寒之性;

- 北方干燥地区:强调“补气生津”,北京同仁堂自清代起将绞股蓝与麦冬配伍,制成“生津代茶饮”应对秋燥;

- 少数民族医药:藏族《四部医典》(16世纪)将绞股蓝用于治疗“龙病”(神经紊乱),通过酥油炮制增强其温性,适应高原寒症。

二、文化象征的多维建构:从草根到“仙草”的符号转化

(一)民俗信仰中的“吉祥草”意象

1. 民间传说与象征赋值

陕西平利流传“绞股蓝救炎帝”传说:炎帝尝百草中毒,得七叶绞股蓝解毒,故民间称其“神草”。这种传说使绞股蓝在秦巴山区成为祈福药材,端午时节有“戴绞股蓝叶,驱五毒”的习俗。

2. 宗教文化中的隐喻表达

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北宋)虽未直接提及绞股蓝,但其“七叶仙草”的描述与绞股蓝七叶品种形态暗合,部分道观将其种植于药圃,视为“修真辅助药”。佛教禅宗文献中,绞股蓝因“藤蔓缠绕如陀罗尼”,被赋予“解缠脱苦”的象征意义。

(二)“人参文化”的镜像投射

1. 代参叙事的文化策略

清代《本草骈文》创造“南绞股,北人参”的对仗表述,将绞股蓝纳入“参类”文化体系。这种类比既因两者皂苷成分相似,更出于商业考量——南方药商通过“人参替代品”叙事,提升绞股蓝的市场价值,使其在漕运药材贸易中与东北人参形成南北呼应。

2. 文人笔下的意象迁移

晚清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绞股蓝“叶似五加而秀,性似人参而温,可名‘南五加参’”,将其纳入文人雅士的品茗文化。浙江文人甚至模仿人参“林下种植”模式,在茶园间套种绞股蓝,形成“茶参同韵”的雅趣。

三、植物混淆史:形态相似性引发的认知迷误与正名之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高武:一元秒杀,超脱成神

清川沐风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入宫后,若曦被康熙独宠后宫

小陈西红柿

葬剑棺

君十一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凤声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