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绞股蓝的历史认知演变:从救荒野菜到"南方人参",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本草纲目》对绞股蓝的误植导致其药用价值被低估,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李时珍在描述中提到乌蔹莓\"捣敷疮肿,蛇虫咬处\",这一功效可能部分来源于绞股蓝的实际应用 。这种混淆反映了明代本草学在植物分类上的局限性。

5.3 明代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明代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救荒本草》首次明确记载绞股蓝,但主要关注其食用价值 ;二是《本草纲目》将绞股蓝误归入\"乌蔹莓\"条目下,导致其独立药用价值被掩盖;三是民间开始认识到绞股蓝的药用潜力,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明代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饥荒,《救荒本草》的编纂旨在解决饥荒问题,因此更关注植物的食用价值而非药用价值 ;其次,《本草纲目》作为一部综合性本草学着作,虽然详细但也存在分类不准确的问题,导致绞股蓝与乌蔹莓混淆;再次,明代民间医学的发展为绞股蓝的药用实践提供了基础,但官方本草学对新发现植物的接受需要时间。

六、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绞股蓝:独立身份的确立

6.1 《植物名实图考》对绞股蓝的独立记载

清代吴其浚编纂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是一部重要的植物学着作,该书首次将绞股蓝作为独立条目记载,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混淆。吴其浚在书中描述:\"绞股蓝,江西、湖南皆有之。生山中,延蔓,叶如小蓝叶,夏开黄花,五叶攒生,如白蔹叶而长,有疏齿,结实如豌豆大,生青熟黑,根如远志,色黄。\" 这一描述准确地区分了绞股蓝与乌蔹莓的形态特征。

《植物名实图考》不仅描述了绞股蓝的形态特征,还首次明确记载了其药用功效:\"补虚弱,化痰止咳\"。这标志着绞股蓝从救荒植物向药用植物的重要转变,为后世对绞股蓝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6.2 清代民间对绞股蓝的应用

清代民间对绞股蓝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绞股蓝被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据记载,广西、福建等地的民间郎中使用绞股蓝治疗发热、咳嗽等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民间实践为后来绞股蓝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清代民间还将绞股蓝作为茶饮和食材使用,平利等地保留\"清明采芽、三伏晒青\"的古法工艺,其茶汤碧绿回甘,被视为养生佳品。这种\"药食同源\"的实践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对食物与药物关系的深刻理解。

6.3 清代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清代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植物名实图考》首次将绞股蓝作为独立条目记载,纠正了前代的混淆;二是民间对绞股蓝的药用价值有了更多认识,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三是绞股蓝开始从救荒植物向药用植物转变,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清代植物学研究的深入为绞股蓝的准确分类提供了条件;其次,民间医疗实践的积累为绞股蓝药用价值的发现提供了基础;再次,清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对新药物的探索。

七、近现代绞股蓝研究:科学验证与价值重估

7.1 现代药理学研究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云南曲靖的临床研究发现绞股蓝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治愈率达79%,这一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对绞股蓝的广泛关注。1976年,日本星药学院的永井政博等人在日本生药学会第23次年会上报告了从绞股蓝中提取到人参二醇和2a-二羟基人参二醇,首次揭示了绞股蓝含有达玛烷型皂苷类成分 。这一发现震惊了学术界,使绞股蓝成为研究热点 。

此后,国内外学者对绞股蓝进行了大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截至目前,已从绞股蓝中分离鉴定出80多种绞股蓝皂苷,其中绞股蓝皂苷3、4、8、Ⅻ分别与人参皂苷Rb1、Rb3、Rd、F2为同一化合物。此外,绞股蓝还含有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7.2 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推广

1986年,国家科委将绞股蓝列为\"星火计划\"中\"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首位,标志着国家对绞股蓝开发利用的重视 。2002年,原国家卫生部将绞股蓝列入保健品名单,进一步肯定了其药用和保健价值 。这些政策支持促进了绞股蓝的人工栽培、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使其从野生植物逐渐发展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药材 。

陕西平利县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绞股蓝主产区,被誉为\"绞股蓝之乡\",其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近年来,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绞股蓝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包括茶饮、保健品、提取物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

7.3 现代研究对绞股蓝功效的验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绞股蓝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1. 降血脂作用:绞股蓝总皂苷能显着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保护血管内壁,阻止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从而防止动脉硬化。研究表明,绞股蓝皂苷可使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显着降低,其中98%的绞股蓝皂苷疗效最显着 。

2. 降血糖作用:绞股蓝对肾上腺、胸腺等内分泌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防止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研究表明,绞股蓝总皂苷能使2型糖尿病模型鼠的糖脂代谢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

3. 抗衰老作用:绞股蓝的提取物能更高效地抑制自由基,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显着提升作用 。研究表明,绞股蓝抗衰老的作用效力远高于维生素E和番茄红素 。

4. 增强免疫力:绞股蓝能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上升,并能使白细胞数量增加,加速白细胞介素的分泌,对生成血清免疫蛋白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绞股蓝多糖对免疫抑制模型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水平有增强作用 。

5. 抗肿瘤作用:绞股蓝在肿瘤细胞dNA合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抑制胃、子宫、皮肤等多种癌症癌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绞股蓝总皂苷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87细胞形态、迁移能力有显着影响 。

6. 保肝作用:研究表明,绞股蓝多糖可加强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有效抑制肝细胞凋亡 。绞股蓝总皂苷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有明显保护作用 。

7.4 近现代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近现代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从传统经验向科学验证转变,通过现代技术揭示了绞股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二是从单一药用向多元化应用发展,形成了包括茶饮、保健品、提取物等在内的产品体系 ;三是从民间应用向产业化发展,建立了规范化的种植、加工和质量控制体系 。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绞股蓝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作用机制;其次,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对天然保健品的需求,为绞股蓝的开发提供了市场动力 ;再次,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了绞股蓝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

八、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了绞股蓝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变化,揭示了其从救荒野菜到\"南方人参\"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表明,绞股蓝在中国的认知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商周巫医体系阶段:绞股蓝可能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植物被巫医用于沟通神灵,但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 。

2. 秦汉简牍记载阶段:在张家山汉简《引书》和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绞股蓝未被明确记载,当时的医学体系主要关注导引和方剂,对具体药物的研究相对较少 。

3. 唐宋本草发展阶段:绞股蓝与乌蔹莓长期混淆,在《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中被误归入\"乌蔹莓\"条目下,其药用价值未被充分认识 。

4. 明代转折阶段:《救荒本草》首次明确记载绞股蓝,但主要关注其食用价值;《本草纲目》将绞股蓝误归入\"乌蔹莓\"条目下,导致其药用价值被低估 。

5. 清代独立阶段:《植物名实图考》首次将绞股蓝作为独立条目记载,纠正了前代的混淆,开始关注其药用价值。

6. 近现代科学研究阶段: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了绞股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广促进了其产业化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药用和保健植物 。

绞股蓝的历史认知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的智慧和对自然资源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从最初的救荒野菜,到被《救荒本草》记载,再到现代被列为\"名贵中药材\",绞股蓝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和认可 。尽管早期记载存在混淆与争议,但其功效通过现代科学得到验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代表性药用植物。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绞股蓝有望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促进健康老龄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如何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绞股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如何推动绞股蓝产业的创新发展,将是未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高武:一元秒杀,超脱成神

清川沐风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入宫后,若曦被康熙独宠后宫

小陈西红柿

葬剑棺

君十一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凤声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