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蜂窝煤问世,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凉拌日月,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苏琦领旨离开后,连夜召集幕僚,查阅各类典籍资料,同时派人寻访熟悉海外商事的留洋学子,多方了解证券交易所的运行模式与规则。
与此同时,上海码头,寒风裹挟着江水的腥气扑面而来,匠人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搭建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中。
十一月底,大雪覆盖京城。
养心殿内,弘历翻看着顺天府呈报的冻毙人数奏疏,眉头越皱越紧。
弘历揉了揉冻僵的手指,对着当值太监吩咐:\"传工部尚书周明远。\"
殿外寒风呼啸,积雪压得廊下的宫灯微微摇晃。
片刻后,周明远踩着积雪匆匆赶来,官靴上沾满泥浆。
\"臣叩见皇上!\"
\"起来吧。\"弘历铺开素绢,寥寥几笔勾勒出浑圆带孔的煤球与敞口泥炉:\"煤粉混助燃物,加水揉成球状,戳十二孔。
再以泥土塑炉,留通风口,顶部平置。三日内呈样。\"
弘历笔尖轻点煤球孔洞,\"孔径需均匀,太小易熄,过大散温,此乃朕从《天工开物》旁注中偶然所得,古法记载虽简,细究却暗藏巧思。\"
周明远俯身细看图纸,恍然道:\"原来古人早有制煤之法!皇上博古通今,竟能从故纸堆里寻出这般利民良策!\"
\"先圣智慧,当取其精华。\"弘历将图纸推至案前,\"泥炉虽简,夜间万不可置于室内,日间亦需开窗通风——煤燃生浊,谨防中毒。\"
\"臣谨遵圣谕!\"周明远叩首起身,捧着图纸疾步退去。
弘历站在窗前,望着漫天飞雪,心中挂念着民间百姓是否能熬过这严寒冬日,也想着蜂窝煤推广是否顺利。
没过几日,周明远匆匆赶来复命,怀中抱着蜂窝煤样本,身后跟着几个工匠,抬着崭新的小火炉。
“臣启禀皇上,蜂窝煤与火炉已试制成功,请皇上过目!”周明远小心翼翼地将蜂窝煤放在案上,又指挥工匠将火炉安置妥当。
弘历走上前,细细打量着蜂窝煤。
只见这煤球浑圆规整,上面均匀分布着十二个孔洞,与自己描述的别无二致。
弘历又蹲下身子,查看火炉构造,炉身小巧却结实,炉门开合自如,炉盖上还留有放置铁锅的凹槽,设计精巧实用。
“点火试试。”弘历吩咐道。
工匠们熟练地将蜂窝煤放入炉中,点燃引火之物,火苗顺着煤球的孔洞迅速窜起,不多时便烧得通红。
弘历命人放上铁锅,倒入清水,不过片刻,锅里就热气腾腾。
“好!好!”弘历连声称好。
“三块煤球便能烧将近一天,如此一来,百姓过冬成本大减。
周爱卿,即刻安排批量铸造火炉,大量制作蜂窝煤,优先分发到北方苦寒之地,传授制煤用炉之法,务必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这取暖做饭的好物。”
“臣遵旨!”周明远躬身领命。
待周明远离去,弘历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蜂窝煤的推广不仅能让百姓度过寒冬,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一步。
数日后。
\"小李子,\"弘历突然开口,唤来近侍太监李玉,\"皇家一号各商铺的煤球样品,可有百姓问津?\"
\"回皇上的话,\"李玉连忙躬身,\"正阳门、崇文门那几家铺子最热闹。
那泥巴烧制的炉子只要八百文钱,样品炉整日烧得通红,不少人当场就掏钱买了,昨日崇文门一家店,煤球就卖出十万多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