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商贸繁盛,盛世升平
百舸击长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章 商贸繁盛,盛世升平,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百舸击长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为了这一理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大明的未来必将无比辉煌!\"
明仁宗十年,一幅繁荣盛世的画卷正在大明帝国徐徐展开。从北方广袤的农田到南方繁华的都市,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息。
河北邢州,一位农民挑着沉甸甸的玉米筐,脸上难掩喜悦。\"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他对路过的官差说,\"自从种了这'玉米',再没挨过饿。孩子们都去城里学手艺了,我一个人就能种这么多地,还赚了不少银子。\"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新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农业产量大幅提升,曾经十年九灾的地区也能稳定收成,粮食价格趋于平稳,百姓温饱问题得到显着改善。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些人大多涌向城市,投身于蓬勃发展的手工业和商贸活动。苏州、杭州、广州、扬州等城市因此繁荣兴盛,街道上商铺林立,百业兴旺。
南京城外十里,一座规模宏大的丝织工坊群拔地而起。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丝织工匠,采用匠造学堂研发的新式织机,日以继夜地生产着精美的丝绸。
朱雄英微服私访来到这片工坊区,只见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数百台织机有序运转,年轻的工匠们操作着复杂的机械,织出一匹匹光彩夺目的丝绸。
\"陛下,这种新式织机比传统织机效率高出三倍,且织工劳动强度大为降低。\"负责引导的官员介绍道,\"南京丝织工坊群现已有工匠八千余人,年产丝绸近十万匹,其中超过一半销往海外,为国库增收白银数十万两。\"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细心观察着一位年轻女工的操作。只见她双手灵活地穿梭于经纬线间,脚下踏板有节奏地起伏,不多时,一段绚丽的图案便跃然于丝绸之上。
\"你叫什么名字?在这里工作多久了?\"朱雄英亲切地问道。
女工恭敬地行礼:\"小女子名叫春梅,来自苏州农村,在这里工作已有两年。\"
\"收入如何?日子过得可还好?\"
春梅脸上泛起幸福的光彩:\"多谢圣上关怀!在家乡时,全家种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如今我一人在此工作,每月能挣银两二两多,不仅养活自己,还能寄钱回家,供弟弟读书。去年还攒钱给母亲买了一对银耳环呢!\"
朱雄英闻言大悦:\"好!好!这才是朕最想看到的。\"
离开南京,朱雄英又前往了景德镇。这座因瓷器而闻名天下的城市,近年来引入了西方釉彩技术,创制出了令人惊叹的\"霁蓝釉\"和\"水晶瓷\",轰动了国内外市场。
皇家瓷厂内,朱雄英亲手拿起一件水晶瓷花瓶,只见瓶身如冰似玉,薄如蝉翼,微微透光,瓶壁上绘制的山水画栩栩如生,精致到令人叹为观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