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道尊的文宣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7章 撤回国内,烽火淞沪,九色道尊的文宣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特战第 1 师在 2 月底接到了撤回国内的命令,这一消息让整个部队都为之振奋。
他们已经在异国他乡奋战了很长时间,如今终于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撤离,陈哲决定采用自己的船队将部队转运到上海,两架双翼飞机通过和英军协调被飞往香港机场暂时停放。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
紫荆花船队在海上航行了数日,最终顺利抵达上海港。
与此同时,机械化的两个团由李副师长带领从陆路撤回钦州。
这两个团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的车辆和重型装备。
陈哲深知这些装备对于部队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叮嘱李副师长要小心谨慎,确保装备的安全。
在陆路撤回的过程中,部队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道路崎岖不平,车辆行驶缓慢,而且还不时受到敌军的骚扰。
但是,士兵们毫不退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抵达钦州。
抵达钦州后,部队稍作休整,陈哲派坦克登陆舰将装备慢慢运回上海。
国内带来的 200 辆马车,除了送给越盟的 20 辆外,还有因各种原因损坏的 17 辆,其余的都被陈哲卖给了当地的华侨商人。
陈哲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他深知在特战第 1 师回国后,1946 年 4 月,国民革命军第 60 军便从越南北部通过海运的方式抵达东北,并隶属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主要负责中长铁路沿线的守备和护路任务。
时间来到 1946 年 5 月底,随着中法谈判的不断推进,剩下的中国军队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从越南撤离的相关事宜。
这次撤离行动规模极其庞大,不仅涉及到将近 20 万的军民,还需要对多支部队的行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以确保整个撤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第93军作为驻守河内的主力部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他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撤离计划,包括部队的编组、行军路线、物资保障等方面。
计划制定完成后,第93军立即开始行动,组织部队有序撤离。
撤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军事设施的移交,包括各类军火库、兵营、检查站等。
在移交过程中,中国军队采取了逐步交接的方式,以确保不出现权力真空。
例如在河内,军方将城区划分为若干区域,按照预定时间表依次进行交接。
第二阶段是军需物资的运送。
由于驻越期间积累了大量物资,运送工作异常繁重。
军方征用了大量民间运输工具,组织了多支运输队。
这些运输队往往在夜间行动,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在运送过程中,还特别注意防范法军的骚扰。
第三阶段是人员撤离。
这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
除了军队本身,还有大量随军人员需要安置。
其中包括军属、技术人员、翻译等。军方专门成立了安置委员会,负责协调这些人员的去向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