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去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5章 又迎新春辞旧岁16,人间一隅,冯去一,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家坟地,只有两个坟头。
上面的是太奶奶,只有她一个。据说太爷爷回去的时候,是在山西,没办法运回来,就地埋了。这个,连爸爸也说不清楚。下面这个坟头,就是爷爷了。
请祖宗回家过年,倒也没有什么讲究。我们爷仨,把两个坟头稍稍清理了一下,我和哥哥就在地里燃放起了炮仗。
哥带的,是私人卷的大炮仗,比擀面杖还要粗,放在麦田里点燃,轰然炸响,旷野中,回音震荡,一块地皮连同一簇麦苗被掀翻好远。我放的是二踢脚,一上一下,两声脆响,分外清亮。
放炮,是为了叫醒沉睡中的先人。
爸爸分别在太奶和爷爷坟前烧了黄裱,口中喃喃祈祷。
以前,我并不太相信这个,也不太往地里来。直到父亲去世,我在一个醉酒的夜晚,自己摸到地里,在父亲坟前坐了大半夜,抽了一包烟,流干了眼泪,说完了心里话,才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所以,在爸爸跪伏下去的时候,我和哥哥也走过去,默默跪了下去。
回去路上,慢慢走,不停的燃放带过来的散炮。这是提醒先人别迷路,跟着我们回家。一直放到门口,我们进了门,爸爸把门后早准备好的一根木棍挡在门外。
这个叫拦门棍,也叫拦财棍,或是拴马桩。它有着多种寓意,如拦住凶神恶鬼,防止孤魂野鬼进入家中,让祖先安心享受飨食;也有将福运财运拦在自家,不让财富外流的意思;还有说是给先人当拴马桩,让他们把马拴在门口的。
我的理解说是,来了,就不要走了,这个年就在这里过了。
回到堂屋,爸爸在准备好的牌位前,点亮蜡烛,燃上线香。整理一下供品。然后又跪拜,点燃黄裱,祈祷先人能在这里住的舒服,尽情享受后人的飨食。
在回来的那一刻,妈妈就在灶房,开始生火下饺子了。等爸爸把仪式进行完,锅里饺子正好一滚。爸爸拿两个碗,一个白瓷碗,一个黄搪瓷碗,分别盛上几个半熟的饺子,和一些饺子汤,在门口及院子四角浇奠。
“小饺子弯又弯,下到锅底转三圈。金碗盛银碗端,端到院里敬老天。老天看了很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爸爸边浇奠,边喃喃的祈祷。没有祈祷什么财源广进,只求四季平安。
祷告完毕,回到灶房,把碗里的饺子和汤倒回锅里。妈妈紧烧两把,饺子就熟了。
这时,我点燃院子里早就挂好的鞭炮。
这时候的鞭炮,大部分还是私人在冬天农闲擀制的。现在,政府还没有明令禁止私人制作出售烟花爆竹。
手工制作的鞭炮,个头大,药量足,头数基本能保持在八成左右,一挂万头的鞭炮,被挂在院子里晾晒衣物的铁丝绳上,是要很小心的。因为重。
不像后来的爆竹,华丽的包装,拆开大大的一盘,标着十万头,其实数数,一千枚炮数都没有。
鞭炮噼噼啪啪响着,只要不断头不熄火,就是好兆头。
我陪爸爸站在檐台下,抽着烟,眯着眼睛,看着鞭炮在夜幕下,炸出一朵朵耀眼的闪光,看着一朵朵升腾起来的烟雾,听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炸响,心里涌出一种自豪和感动。这就是我们的除夕,爆竹声中一岁除。
终于,最后一声炸响后,爸爸满意的看着一院子炸的粉碎的炮纸,点点头:“好,除污去秽,碎碎平安!”
院门外呼啦啦闯进来一群孩子,兴高采烈的在满地炮纸中划拉,寻找没有爆炸的哑炮。爸爸回到屋里,拿出一包散炮,等孩子们划拉的差不多了,才招呼道:“都过来,每人都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