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这倒是与我的方法不谋而合呀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9章 这倒是与我的方法不谋而合呀,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眼魔的秋波,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本来就是西学大家,李国助说1526年和纬度,他是肯定能听懂的。
至于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他倒是有可能听不懂。
毕竟那个时候,对欧洲很多国名的翻译,跟现在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然而比起这些,他显然更在意红薯相关的问题。
“有啊。”
郭怀一立即自豪地说道,
“我们会把番薯种在丘陵的阳坡,这可以保证它们得到更充分的光照。”
“何况热气是向上的,即使到了八月,丘陵的阳坡也比平地上暖和一些。”
“我们还会用垄作覆草保温法,避免番薯遭受霜冻。”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在种下四个月以后再收番薯。”
“在丘陵的向阳坡,我们还会套种玉米和番薯,也能提高番薯的产量!”
“哦,这倒是与我的方法不谋而合呀。”
徐光启惊喜地道,旋即话锋一转,
“不过玉米跟番薯套种,老夫倒是没试过,真能提高产量吗?”
徐光启对玉米也是有一定研究的,而且“玉米”之名,也是最早见于他的《农政全书》。
这也就怪不得,他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
“千真万确,比真金还真!”
郭怀一信誓旦旦地道,
“我们有只种番薯的梯田,也有番薯和玉米套种的梯田。”
“徐大人若是不信,等下个月可以收番薯的时候,我们去一称便知。”
“呵呵呵,郭小友都这么说了,老夫岂有不信之理。”
徐光启忙赔笑道,旋即却又话锋一转,
“不过等番薯收获之时,老夫还是一定要来看的。”
“哈哈哈,没问题,到时候一定会邀请徐大人来看的。”
郭怀一爽朗地笑道。
“郭大哥,我让农政委员会研究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你们研究的如何了?”
李国助突然开口问道。
他上辈子就通过一些资料,得知明朝玉米的产量并不高。
1616年种的那一亩玉米的收成也证实了这一点。
玉米终究是一种喜温作物,种子发芽要求6-10c,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
在永乐大帝湾这种高纬度的地方种植本来就有些勉强,更何况还是在明末小冰期呢。
即使是在全球变暖的现代,这一地区种植的玉米也是以早熟或中早熟抗寒品种为主,以确保在霜冻前成熟。
早熟抗寒品种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105天左右,
中早熟抗寒品种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115天左右。
而明朝刚从南美传来的玉米应该还属于中熟、中晚熟,或晚熟品种,
即使在福建那种亚热带地区都只有200斤左右的亩产量。
指望这些品种的玉米能在永乐大帝湾获得高产,着实也是有些不切实际。
但玉米在现代终究是一种高产作物,说明它是有成为高产作物的潜质的。
所以李国助还是希望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玉米的产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